深化全员创新创效 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为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

 时间:2024-07-19     浏览:298     分享

近年来,山东水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水运发展”或“公司”)工会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目标,在建章立制、搭建平台、培育队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,不断积蓄发展动力,持续汇聚创新活力,营造职工创新智慧竞相迸发、创造潜力充分释放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良好工作局面,为我省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。2023年,公司获评“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全员创新企业”5项成果获“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奖”、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员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等荣誉。

一、强化建章立制,完善职工创新创效工作机制

(一)完善工作机制公司把全员创新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成立全员创新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管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服务创新,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、分管领导靠上指挥、业务部门专门负责、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创新格局。制定公司《创新管理办法》《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明确了创新管理流程和创新管理机制,把创新型、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、管理型人才同培养同考核同使用。  

强化激励措施2021年以来,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425万元,用于推动内河港航数字化转型等创新工作,投入121万元开展员工培训(参训人员1500余人次),先后投入配套资金24.6万元用于开展全员创新企业、创新工作室创新创效工作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建立“金牌工人”“能工巧匠”及管理创新奖、技术创新奖常态化评选奖励机制,不断培育创新沃土。

(三)整合优势资源。把内河港航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建设等课题作为公司重点攻坚“揭榜挂帅”项目,党员和业务骨干争相揭榜,形成了“创新驱动发展、发展反哺创新,创新培育人才、人才推动创新”的良性态势。积极推动山东内河港航数字化转型,推广京杭运河智能通航系统,推行数字化航道建设,结束了船闸、航道船员上岸缴费历史;完成新一代船闸 PLC智能控制系统研发,赋予运行控制系统智慧化功能,整体架构和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;协同打造鲁苏两省船舶诚信管理体系,国内首创过闸船舶跨省域联合管理模式。

二、抓好创新平台建设,激发职工创新创效内生动力  

(一)强化工作室培育。支持各权属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工作室,为职工开展岗位创新、发明创造、小改小革搭建平台,对已成立的7家创新工作室,从工作保障、人员配备、资金投入、设备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,培育出3个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

(二)搭建创新平台。建成了国内首个地上船闸运行全过程动作模拟教学实训阵地“创客工厂”,作为船闸创新应用技术研发、创新试验、成果转化的实训基地,搭建了创客工作的场地和培养创客的平台。广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、技能比武、劳动竞赛等活动,连续4年承办山东省“技能兴鲁”职业技能大赛—内河港航行业技能竞赛,竞赛成绩与薪酬职级、评先树优等挂钩,为加快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、创造条件。

(三)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。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在公司创新中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,组织劳动模范、交通工匠、技术专家、能工巧匠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、技术交流、技能展示、示范性宣讲等活动。常态化开展“我为创新创效献良策”活动,鼓励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,找问题、提建议,为优化企业管理、推动科技进步、实现降本增效贡献智慧力量,有效提升群众性创新工作实效。

三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,全面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

(一)积极构建选培体系,汇聚工匠人才培养合力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育模式,先后与山东交通学院、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建设集实验实训、技术培训、技能鉴定、课题研究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与实训基地,2人被聘任为山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及校外研究生导师。组织50余名技术骨干到山东交通工匠学院参加培训,赴长江三峡、西江集团学习联合调度及现场管理,赴潍坊港学习现场操作及智慧化应用,进一步提升技能工匠的素质,增强工作本领。  

(二)畅通职工成长通道,构建培育选树工作体系。每年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,将经费的60%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。持续开展“人人学技能、争当多面手”活动,加快“一岗多能”步伐,249名职工通过年度考核验收。2023年,公司2家权属单位分别获得闸提升机操作等8个工种技能等级自主鉴定资格,150名员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考核,45名员工取得执业资格证书,6名职工通过内河船舶驾驶资格考试,培育选树山东交通(大)工匠、山东省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23人次。  

下一步,水运发展将持续加强职工全员创新能力、创新载体、创新平台、创新机制建设,推动全员创新的领域更加广泛、内容更加丰富、成效更加明显,为公司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,为山东省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